央广网兰州4月28日消息(记者魏晋雪 见习记者寇刚 实习记者王昭国)近日,由中共兰州市委宣传部、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共同主办的2025年文旅深度探索大采访正式启动。在首期“黄河之滨也很美—交旅融合新‘途’景,打卡最美精品旅游线路”活动中,媒体记者在为期两天时间里先后前往了黄金水道、九州健身赏花环形步道和S104南环生态旅游景区大道三条新锐旅游线路进行了深度探访,体会了兰州市交旅融合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真切感受到了古老金城静水流深般的精彩蜕变。

黄金水道:黄河之滨的诗意慢游
此次深度探索的首站便是新近开通被誉为“黄金水道”的“水韵什川”35公里黄河航线。游船从盐场堡码头启航,作为黄金水道的起点,这里曾是兰州重要的货运码头,如今已蜕变为集观光、休闲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游客可以在此登船,感受黄河的壮阔与城市的繁华。
一路上,阳光在河面上撒下一把碎金,两岸的风景如徐徐展开的画卷,黄河两岸的现代高楼与古老山峦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流动的城市画卷。这一刻,不同于往日的远眺黄河,大家伙已然真正成为了“黄河之水天上来”这句诗中的一部分。
据兰州水运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宋若愚介绍,“水韵什川”35公里黄河航线每天早上8时30分准时从盐场堡码头开船,途径马拉松公园、桑园子峡,最终抵达什川镇的小峡码头,全长大约35公里,历时约两个小时。下船后,还有转运车将乘船的游客送到什川古梨园,一路上不仅能欣赏到绝美的黄河峡谷风光,还能在古梨园感受到梨花盛开的素雅与灵动。
游船行至小峡,两岸山势陡峭,黄河在此收窄,水流湍急,形成独特的峡谷景观。这条水道不仅串联起一路上的诸多景点,更让黄河从地理标识变成了可触可感的城市客厅。
“黄金水道将航运功能拓展为观光体验,让游客近距离体验黄河的澎湃力量。”甘肃远诚盛世旅行社总经理王燕告诉记者:“我们已经联合了全市的旅行社对这条‘黄金水道’进行了推广,也引起了广大游客市民的广泛关注。近期,相比去年游客量的增长也达到了80%,可见这条新晋开通的旅游线必然会成为兰州旅游的‘爆款’产品。”
下船后,采访团驱车前往了什川镇,走进被誉为“世界第一古梨园”的万亩梨园。这里春季梨花如雪,秋季硕果累累,不仅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更是兰州乡村旅游的代表地之一。

九州步道:文化+健身的都市慢生活
采访团“转战”九州健身赏花环形步道时,恰逢艳阳高照。这条依山而建的步道像一条彩带缠绕在皋兰山腰,不仅将荒坡野岭点化成健身乐园,更串联起了兰州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地标,可以让游客在漫步中感受金城的历史底蕴。
路上,透过车窗还看到,几位游客正在一边徒步一边用手机记录沿途的风景。
采访团抵达的首个景点便是白塔寺,作为兰州的地标之一,这座古塔依山而建,登高可俯瞰黄河与城市全景。离开白塔寺,采访团就来到了兰州彩陶博览园。这是一个隐藏在兰州白塔山后山、罗九公路东段的文化瑰宝,如今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彩陶文化内涵,成为了游客和市民的热门打卡地。
公园内设置有彩陶空间、廊架、彩陶亭等诸多特色景观,不仅生动展示了甘肃彩陶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还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互动体验。
兰州市金牌导游王宁感慨地说:“无论是兰州市民还是外地游客,这里都是一个理想的休闲游览场所,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彩陶文化的深厚底蕴。”
往山下走,不远便是兰州人引以为傲的兰州国学馆。该景区以“弘扬国学精粹,传承中华文明”为宗旨,自2010年7月对社会免费开放以来,累计接待观众已达200多万人次,尤其是节假日更是观众盈门。
兰州国学馆馆长王伟告诉记者:“我们将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以弘扬国学文化为核心讲好兰州故事,将这里打造成明星景点和网红打卡地,助力兰州文旅、交旅融合大发展。”
南环大道:打开兰州南郊生态宝库
次日的行程是S104南环生态旅游景区大道。这条路串联了兰州南部的生态景区,宛如一把打开兰州南郊生态宝库的钥匙,让游客在青山绿水间享受自然野趣。
出发前,一行人先走进了金天观(兰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宫),这座古建筑群规模宏大,观内古木参天,是修身养性的好去处。随后,采访团便前往了石佛沟森林公园,这里以奇石、溪流、森林著称,夏季清凉宜人,是兰州久负盛名的避暑胜地。
进入景区山路上,记者遇到了带着学生写生的美术老师马女士。“以前带孩子们来写生要转三趟车,现在直达公交半小时就到。”她一边说一边展示着学生的画作。
兰州云顶山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石佛沟景区分公司经理刘青达告诉记者:“五一期间,我们同步推出了持‘劳模工匠光荣证’免门票、石佛沟景区全网达人招募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活动。今年,我们还计划投入500万元,对原有房屋进行提升改造,弥补景区内缺失业态。这些业态项目预计5月底建成并开始营业。”
在前往马坡露营点的路上,正好途经了马坡网红集市。每逢节假日,这里便成为当地农产品的销售聚集地,特色小吃、手工艺品琳琅满目,烟火气十足。
“这市场已经10年了,是依托附近千里花海景观自发形成的市场。”48岁的颜珍东是马坡村的村民,专卖各种烤货,红薯、洋芋、鸡蛋、玉米每一样都散发着诱人的香气。他已经在这里摆了9年小摊,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市集上的收入是他补贴家用的主要来源。
他两颊泛着高原红,脸上总带着爽朗的笑容:“这条路建好开通以后,让我们的生活愈发好了起来,兰州市上来的游客、市民一下子多了,我们庄稼人自产自销的洋芋、土鸡蛋、红薯等农产品销量也越来越好。而且,庄子上的药材也要下来了,销售情况肯定大幅度见长。”
随后,采访团还先后前往了马坡露营点、李家庄花间田,并深入了解了兴隆山卧桥独特魅力,圆满为本期深度大采访画上了句号。
两天时间里,随团同行的还有甘肃演艺集团艺术学校的舞者们,她们每到一处都会翩翩起舞,先后献上了敦煌舞、上春山、霓裳羽衣舞等精彩表演,成为了各景点最美的风景线。一路上,诸多生动的特写镜头成为兰州交旅融合发展最真实的注脚,而这三条旅游线路改变的也不仅是城市面貌,更是普通人的生活方式,也蕴含着交旅融合带来的无限可能。
“三条文旅线路将兰州相关景区‘串珠成线’,这不是简单的交通升级,而是一场关于城市气质的重塑。”兰州市文旅局副局长何威告诉记者,“当游客不再匆匆掠过中山桥拍照就走,当市民周末有了更多元的休闲选择,兰州正在从地理枢纽蜕变为文化容器。”